信息中心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中心 > 通知公告 >

外国语学院“年·味·趣”主题征文大赛优秀作品展

发布时间:2015-04-02 00:00    浏览次数:

             冬天到大理来看海

                                 革霖

为什么选择在隆冬腊月去大理,我也说不明白,可能是为了跟风徐峥最新的公路电影而来,可能是为了新开通的郑州直飞航班图个便利,也有可能仅仅就是为了与那片蓝天碧海来个浪漫邂逅吧……

手腕上时针绕了两圈半,就在我昏昏欲睡的时候,眼角猛然瞥见了飞机舷窗里露出的一片湛蓝——“那是洱海!”机舱里已经有人按捺不住了。就这样,在大家对美景的热切赞叹声中,我们顺利抵达。沿海驱车1个小时,我们便到达了目的地:龙龛村。这是一个洱海边古老的白族小渔村,比起声名大噪的双廊,我还是更喜欢这里的那份宁静。每当我懒懒地在海边支起躺椅,舒服地在阳光里看野鸭游泳,海鸥掠过的时候,我才体会,这次的旅行与马不停蹄赶景点的旅行团那么不同,这就是一次随性的度假,给疲惫了一整个学期的自己来个心灵与身体的大放松!

既然来海边度假就不得不提我们这次选择的落脚点:她是一个地中海式的建筑风格的临海客栈,精致小巧地立在海边,仿佛海浪也亲吻在她的窗棱。一推开房间门,首先吸引我的是那一整面墙壁的超大落地窗,就像客栈老板说得那样“与海零距离的接触”。仔细观察还发现,拉开头顶的帘子,原来屋顶也是透明的玻璃。所以,接下来在大理的每一天,我们都得以在星空下泡澡,枕着海浪入眠。

来到大理,一定要骑行环游洱海才不虚此行。租上一辆山地车,带着好心情就出发吧…虽然是腊月三九天,但大理的天气,会让人有种春天到来的错觉。三角梅,山茶,桂花,腊梅,迎春花,特别是那一大片一大片金黄的油菜花,各种季节的绚烂多姿都在这里绽放了。一路沿着环海西路的指示牌骑行,左手洱海,右手苍山。这个季节,苍山也因为山顶皑皑的白雪而变得更加好看了。一路上,我们远眺大理古城的崇圣三塔,穿越才村的芦苇荡,领略了蝴蝶泉的清澈纯美,探秘了民情古建筑群喜洲,在骑行了将近20公里的沿海里程之后,我们终于到达了最后一站——海舌公园。海舌,顾名思义就是一条像舌头一样伸进而海里面的湿地半岛。公园并不大,却十分安静,耳朵里只能听到远处海鸟的啼叫。来到这,我开始贪婪地呼吸着如今都市里最稀缺的东西——清新香甜的空气。因为远离海岸,半岛四周的海水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近处无风是淡淡的浅蓝,远处微波荡漾是纯净的深蓝,对岸被层层叠叠的雪山环绕,风景美不胜收。

就这样,慵懒的七天时光在洱海边一晃而过。要告别这里时,我忍不住再次深呼吸,想要把这彩云之南的独特魅力深深烙在心里。离开大理,我们驱车赶往腾冲,即将开始一段新的旅程……

 

                           漫步欧罗巴--新年感悟

                        韩斐

一学期的忙碌告于段落,迎来冬天的假期,是给心灵放个长假的时候了。  

再一次游走于欧罗巴,背上行李,远离家乡,在这些许尴尬的时光里,寻到精神上的故乡,也是值得欣喜的。欧洲(大陆),不同于絮絮叨叨下着雨的灰色调的英国,她是心目中的彩色玻璃天堂,或明媚、或冷静、或徘徊、或悠长

就这样游走在整个欧洲的上空,尽情地把各个角落和眼中所喜欢的任何风景、物貌拼接起来。细碎、随意,精致而且透明。四周那一丝不苟的美与安宁,不论经历怎样的故事,都还信心十足,毫无惆怅之意。而这样的美与安宁,融化在眼眸,成了铜墙铁壁一样的无可挑剔,和无路可逃。十全十美的地方,没有世俗的快乐。

咖啡馆里装饰考究的墙壁,酒吧里色彩缤纷的调酒,老旧吱嘎作响的楼梯,墙壁上的花曼,12月的飞雪,白色的圣诞,绿的心醉的草坪,暖冬的阳光,那些天鹅飘摇的白色影子,那些陌生的脸孔,那些经年的雕塑,那些迂回的街道,那些你来我往的静谧或者触手可及的情调...

所有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时光在暗自串联。羁旅、小资、敏感... 如同雨中咖啡店里微微嘶哑的小提琴哼出的音符,沉淀着一种美好。

意大利、法国、瑞士、奥地利,西班牙,捷克…背一只大包,握一张地图,走一个陌生的地方,开怀、自在、放纵、紧张、沉迷、感动、疏离...那种‘生活在别处’的滋味。沉在层层叠叠的人与事中,与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联系在一起,演绎他乡熟悉又陌生的风土人情。 

在徐志摩笔下的翡冷翠(Frenze)老桥上听街头艺人弹唱“Wish you were here”,去巴塞罗那沿着圣家堂,古埃尔公园追寻怪才高迪的踪迹,看日落时分被夕阳染成金色的布拉格广场和查理大桥,去瑞士日内瓦湖边喂天鹅,在南法不知名小镇的鲜花集市度过一个悠闲的午后,在阿姆斯特丹感受什么叫freedom&discipline ,在伊斯坦布尔的邮局里把自己的故事密密麻麻写在现在都未寄出的明信片上,在驰往巴萨俱乐部的大巴上和未曾相识的游客一起唱viva la viva...对,viva la viva,生命至上,这也是旅游带给我的真谛。

也许即便是用一座欧洲来承载这样一份梦还嫌太小。而心里的渴望和失望包裹着的柔软的内核却包含着无尽的力量。而我,这样写着,突然就充满了力量。你发现当你行走一圈回来时,似乎变得更加有能量。这个能量,不是源于外界,是自己内心的改变-心态。旅游,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有些人因为美食去旅行,一些人摄影,甚至是禅修。对于我来讲,可能更多地是安静下来,感受生活,怎么学会独处,如何面对寂寞,静静的体会那些美丽心动的瞬间,冷静的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意外事件。如此一来,心态变好了,才能更好的面对生活,不是吗?

 

                                       饺子

                                              李林烨

在中华文化中,“饺子”总是跟团圆联系在一起的。最典型的,莫过于三十晚上的饺子了。一家人团团圆圆,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再来点小酒——“饺子就酒,越喝越有”,其乐融融,无比温馨。

还记得小时候过年,除夕那天都要跟着爸妈去爷爷家。奶奶从一大早就开始忙活,炸丸子,蒸扣碗,爷爷要贴春联,买鞭炮。到了下午,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开始欢欢喜喜的包饺子,奶奶和面,爷爷擀皮,爸爸拌馅,妈妈着手包,我只等着饺子煮熟了一个一个往嘴里塞,这样一幅光景只能用“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来形容了。吃完饺子,春节联欢晚会是必不可少的节目,还记得那时候牛群冯巩的相声,赵本山的小品,每次都能逗得爷爷哈哈大笑。

2011年,我大学毕业后直接飞去了英国,2012年的春节,是我第一次在异国他乡过年,当然少不了的就是饺子了。我和几个留学生一起,准备自己包饺子,第一步就被难住了,由于在家都是娇生惯养的孩子,竟没有一个人会和面,无奈下给爸爸打了个越洋长途,他在电话那头唠唠叨叨的指挥着,我们在这头手忙脚乱的折腾着。最后,几个人总算吃上了一顿像样的饺子,有人还抱来了电脑,大家挤在一块儿,吵吵闹闹的看了回网络直播春晚,印象最深的是当主持人提到海外学子几个字时,大家都几乎泪流满面。那年的我们,格外想念家乡的饺子。

  爷爷奶奶几年前相继去世,去年春节吃了顿速冻水饺,于是今年过年,爸爸决定还是要自己动手包饺子。三十那天下午,爸爸独当一面,和面擀皮拌馅,忙的不亦乐乎。晚上,妈妈我们三个坐下来,打开电视,一边看着春晚一边包饺子,爸爸嫌弃歌舞不好看,妈妈挑剔小品不好笑,我则只顾关心自己的偶像什么时候出来献唱,三个人说笑着竟也把一整台晚会看完了。滚烫的饺子冒着热气出锅时,外面适时地响起鞭炮声,轰隆隆的映红了半边天,爸爸咬一口圆鼓鼓的饺子,细品了一下,满足的说:“还是自己家包的饺子好吃”。

  莫道离别愁几许,一饺此中揽。 来年早归喜几多,吃饺话团圆。纵使时光如梭,沧海桑田,饺子带给我们的感情与感动,始终不变。

                      

水调歌头·年趣

                                     李晓宇

    岁岁有新意,今春趣更多。羊年微信横扫,天下被网罗。更喜新区落成,楼台曲径残雪,农大好山河。庙会看民俗,春晚奏弦歌。听吐槽,谈装修,晒微博。雾霾何惧,游目骋怀到南国。抢红横空出世,壮士夙夜难寐,如痴如着魔。任性正月里,节后无余额。

                                           

                                          年味

                    ----新年拜访导师记

                         宋洁

自打工作以后,每年都会在过年的时候挑个日子和张师兄一起去河大看望我们的导师——王宝童教授,今年当然也不例外。掐指算算,今年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与老师和师母的感情也逐渐加深了。老师和师母依然如故,几乎一年没见了,见了我们都很热情,让吃让喝。老师今年七十五了,虽然一头白发,但声如洪钟,精神矍铄,身体依然健朗,在我的记忆里,老师永远是不骄不躁,不卑不亢;师母见了我们跟自家孩子似的,陪我们说了会儿话,就张罗着给我们准备午饭去了,说是往年都没在家吃过饭,今年正好赶上元宵节,那就一定要在家吃顿饺子、汤圆。我们都不愿给她添麻烦,但也争不过她,被让到客厅乖乖地陪老师说话。老师见了我们很开心,就开始给我们聊起了一些陈年往事。老师以前也是河大外语系的学生,学习非常努力,得到了他的老师的欣赏。

一日,老师把他叫到家中,讨论一些学术问题,后来聊着聊着就到午饭时间了,老师就留他在家吃午饭,给他下了一碗挂面条。老师说那顿面条是他吃过的最美味的面条了,不仅是因为在那个天灾人祸的年代,在温饱都不能保障的情况下,老师给他做的那碗挂面条,简直是一种奢侈,更是因为他的老师对他的那份恩情,令他感动万分,至今难以忘怀。老师上学和留校正好赶上文革期间,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学生们整天斗这个批那个,感觉跟打了鸡血似的亢奋,又有多少人想着去学习呢?可是老师却不一样,当时外语系每天都会播放英语广播,老师觉得应该跟着练习,可是当时如果光明正大的学习,会被扣上走“白专道路”的大帽子,会遭批斗的。怎么办呢?后来他想出一个好办法,他躲到花坛的冬青树丛中边听边练习口语,每天坚持半个小时。就这样,不知不觉中,老师练得一口流利纯正的英式英语。可是后来留校之后,老师还是受到了批斗,他当时在河大所住的小院,墙外贴满了批判他的大字报,说他是“资本主义的学术权威”,“走白专道路”,他说当时每天都要学习政治,可他不感兴趣啊,所以他就上面放着毛主席语录,下面看着英语报纸。很不巧,后来被发现了,就出现了后来的大字报。师母说老师其实胆子不大,但对于学术却一腔热血。

我静静地听着老师讲着,看着他那满头的白发,心里感慨万千。我以为我现在看到的老师,如此从容大气,如此宠辱不惊,原来在年轻的时候也有这么多或喜或悲的经历,也是历经了那么多的大风大浪,才成为现在这位德艺双馨白发苍苍的老人啊!后来吃饭间,提到河大新校区的房子,就问老师买了没。老师说都没有买,够住就行了,要那么多房子干嘛呢?他们还把指标让给了有需要的同事,无偿的,他说别人有困难,他正好又能帮忙,何乐而不为呢?我们都沉默不语了,内心敬佩不已。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勾心斗角的社会,人们渐渐失去了最初的方向,常常为了一己私欲而去伤害别人。老师的一席话,犹如山间那凛冽的甘泉涤荡着我们的心灵,熏陶着我们的灵魂,提醒我们要保持一颗真善美的心,要有一个博大的胸怀,要拥有一个美好的梦想,努力的去奋斗,努力的去生活。饭后,老师和师母执意要送我们下楼,走到楼下,我们和师母说着话,老师径直就走到师兄的车前等着我们上车,师母说你们来之前,他一直站在窗户前等着你们。内心感动不已,我们老师也有这么可爱的一面。老师师母微笑的看着我们离开,我们渐行渐远,只感觉他们一直的看着,感觉好暖。明年有机会,要去多看看他们,聆听他们的教诲。

                          

                               东北“年味儿”浓

       宋 扬 

毕业后,离开家乡多年,每逢佳节倍思亲。

倏忽间,又是一年春节将至,东北老家那浓浓的“年味儿”总是萦绕在脑际。如果细数这过年的吃喝玩乐,都市里酒店定制的年夜饭、传统的走亲访友、推杯换盏,只怕是太过乏味。最好还是回到童年,回到农村。

西方的圣诞节伴随着铃儿响叮当而来,中国的大年则是和着鞭炮齐鸣,“轰”然而至。三十的晌午,随着一挂挂鞭炮噼噼啪啪地点燃,家家户户开始过大年。民以食为天。辞别旧岁,少不了一桌大餐。传统的东北年夜饭,猪肉和糯米是主角。猪肉通常是自家养的,留到年根儿底,肥肥壮壮地宰了。猪耳猪舌卤着吃,其余肥瘦一起,用地锅浓浓地烩成一锅酸菜。灶台里火烧得正旺,香味儿已飘出二里地。劳作一年的人们欢欢喜喜吃下一肚子的吉祥圆满。更有传统的东北名菜:“猪肉炖粉条儿”,“白肉血肠”,统统少不了这年根儿底下的猪。

“糯米”是学名,东北话叫做“粘面”。提前个把月儿,全家总动员,和粘面、烀豆馅,用粘面包好豆包,放到零下二三十度的户外冻个结实,装进麻袋,在冰天雪地的天然大冰箱里,不用担心食物变质、融化,想吃的时候,放在锅里蒸透便是。这是“素”吃。也有用糯米烙的“黄面饼”,在热油里炸出来的“油炸糕”,需要过油,是为“荤”吃。黄面饼的烹饪极讲究火候,母亲是烹饪糯米的高手,她烙出来的黄面饼,有着诱人的金黄外表,颜色分布均匀且软硬适中。咬上第一口,飘出糯米的香味,再咬,包在里面甜甜的豆馅就露出来了。在嘴里轮回几圈,口感滑腻,香甜宜人。糯米和红豆,两种谷物在高温油炸的作用下竟能带给人们如此的美味!我个人更偏重黄面饼凉吃。待高温退去,糯米的口感变得劲道,此时再品,又是另一番风味。

餐后甜点,通常是冻梨、冻柿子。按说现在生活品质提高了,有新鲜的,谁还去吃冻的?可东北人偏好这一口。倒退几十年,过年过节吃不上新鲜的水果,人们都是用“冻”的方式保存果蔬,待到寒冬腊月里解馋。结果冻着冻着,竟冻出了东北独有的特色风味。冻上一筐梨,一筐柿子,想吃的时候,拿到屋里“缓一缓”。那梨,全身变黑,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缓”一会,梨的外面就软了一层,咬开一个小口,冰凉甘甜的梨汁喷涌而出,这时,赶紧用嘴“裹”,贪婪地吸吮,然后再“缓”,再“裹”。冻柿子的吃法也大抵如此,不失为年夜饭过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唠嗑儿,观看春晚之余的一种消遣。

东北的年总和雪联系在一起。没有雪的冬天,哪像冬天;没有雪的新年,哪有年味儿!孩子们正月里最爱玩的就是三五成群,拉着爬犁滑雪去!说滑雪,可不是现在都市滑雪场里全副武装在人造雪上的运动。东北的滑雪可繁可简。有的孩子有漂亮大气的爬犁,洋气的像圣诞老人驾乘的雪橇;如果没有这么豪华的装备,照样能从雪中找到乐趣,一张硬纸板足以!河岸、山坡,凡是有雪、有坡度的地方,大人小孩儿拿着他们的工具,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的雪趣。几个小伙伴挤在一个爬犁上,呼啸着从坡上俯冲下来。小障碍根本没法叫停行进中的爬犁,直到坡的尽头或者遇到大障碍物,停下一看,脸上是飞溅的雪沫,鞋里倒灌的有雪,身上、袖口,全是雪!没人顾得了这些,拎起手里的家伙,再来!

只想儿子长大些,也带他回东北过年。鞭炮声中辞旧岁,年夜饭里话乡情,拉起爬犁享雪趣,聊慰游子思乡情。